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
小孩子的行为是以目的为导向。他们的首要目的就是归属,下面的情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当玲玲(2岁)的妈妈带着刚出生的小弟弟从医院回到家里时,玲玲发觉妈妈给予小宝宝很多的关注,糟糕的是林敏将此解释为这意味着妈妈爱宝宝胜过爱她,这并非事实,但玲玲的看法比事实更重要,他的行为将取决于他所相信的事实,而不在于真正的事实,玲玲的目标是想要重新获得他在妈妈心中的特殊地位,并且他错误的认为,达到这一目的的办法就是表现的像个小宝宝,因此他可能会需要奶瓶,会把臭臭拉到裤子里并且爱哭,结果他适得其反,妈妈对此感到很沮丧,很厌烦,而不是充满爱意和亲切。
正如上述事例所表明的那样,孩子的不当行为建立在对怎样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的错误想法之上。
那么我们思考一下,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在试图告诉我们什么呢?
他在告诉我们,我感受不到归属或自我价值,而且我对如何得到他们抱有错误的想法。当一个孩子的行为令人讨厌时,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对大多数大人来说,很难不去在意孩子的不良行为,并且很难记得其背后的真实含义和信息——“我只是想要有所归属。”
理解这一概念是大人更有效的帮助行为不当的孩子的第1步,这有助于你成为密码破译者,当一个孩子行为不当时,请你把这一错误行为看成一个密码,并且问你自己,他真正想要告诉我的是什么呢?记住,虽然孩子并不能清醒的意识到自己的密码信息,但当你处理他的隐含想法,而不仅仅针对其不良行为作出反应时,孩子就能深深的感受到自己被理解了,如果你能够牢记在不良行为的背后,是一个仅仅想要有所归属,并且不知道该怎样以一种恰当有效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的孩子,你对不良行为就会有不同的感觉,而且仔细审视一下是否是你的行为招致了孩子相信自己无所归属或没有价值,也会有帮助。
电影《克莱默夫妇》中有一幕场景:赛斯 朝爸爸愤怒的喊道,我恨你。
爸爸抱起赛斯,把他扛回了他自己的房间扔到床上,还他一声大喊:“我也恨你,你个小臭狗屎!”
这对父子真的相互仇恨吗?当然不是他们彼此深爱着对方,那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赛斯因为爸爸忙于工作,而顾不上他,正感到受了伤害,爸爸必须赶在现期之前完成工作,cause赛斯偏偏把一杯饮料全洒在了他正在做的文件上,这让爸爸怒火冲天,他已充满着责难羞辱和痛苦的言语,来斥责塞斯这让塞斯下意识的觉得自己无从归属没有价值,因此他对爸爸说“我恨你”,爸爸也以报复来回应,于是双方陷入了“报复循环”。在这一错误行为中,爸爸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他对此负有同等、甚至更多的责任。
当你认识到在你的孩子或学生的不良行为中,你也有份时,你就能知道该怎样改变你的行为,进而帮助孩子改变他的行为。
那,什么是不良行为呢?以及如何处理呢?期待下一篇…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